藏传佛教史

2017-02-11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可下载附件阅读:藏传佛教史——阿旺嘉措金刚上师.doc


藏传佛教史

 

一、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之初转四谛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生于2500多年前的印度(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当时印度最为尊贵的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太子于29岁农历二月初八出家,并于35岁那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在印度菩提迦耶的一颗菩提树下成佛。成佛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面没有讲经说法,这个时候帝释天和大梵天王看到“释迦佛”成佛了,就代表六道众生前去请“法”。


  “法”,一定要请,才能讲,请法同时有三个功德:


  一是积很大的福报;二是消谤法的业障;三是自己会珍惜。


  农历六月初六,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鹿野苑,给五个在此地修行的比丘讲了“初转四谛法轮”,佛讲经说法称为转法轮。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


“苦”就是痛苦,人的痛苦浓缩起来有八个,即生,老,病,死,爱别离(与喜爱的人分离),求不得(想要的得不到),怨憎会(不想见的人总会遇见),五蕴炽盛(组成人身的色受想行识的需求旺盛之苦)。


“集”是痛苦的根源,即业障和烦恼,人有六大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执邪见。


“灭”即涅槃,烦恼断了,业障消了,证悟了空性智慧,从六道轮回中解脱了,就是涅槃。


“道”即消业障,断烦恼的方法。它分为五个修行次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修好这五个道,就可以消掉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积过的身口意的业障和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之初转四谛法轮的内容,也是小乘佛教的弟子们学习经文的主要内容。

 

二、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之二转无相法轮

 

佛讲经说法称为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一生三转法轮,其中初转“四谛法轮”是专为小乘根基的众生讲的。在之后三十六岁那年的印度灵鹫山,三月十五的这一天,佛陀讲了“二转无相法轮”。


  二转无相法轮包括了《大般若经》和《般若母子十七部》等大乘显宗的法门,它有两种含义:1)它的显义就是空性智慧;2)隐义讲的是菩萨修行的次第。即菩萨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


  我们要断烦恼,断所知障,真正的从六道轮回中解脱,或者成佛,都一定要证悟空性,要有证悟空性智慧的能力,所以二转无相法轮中讲“空性”比较多。从三月十五这一天到圆寂为止,佛陀讲了无数次,度化了无数众生发菩提心,登上了菩萨位。


  在二转法轮的同一天,释迦佛的报身又在哲蚌塔那边给金刚弟子们灌了时轮金刚的灌顶,种下了的成佛的种子,之后即身成佛的金刚弟子也出现了很多。

 

三、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之“了义和不了义法轮”

 

释迦牟尼佛四十七岁的时候,在印度佯巴经的地方讲了第三转法轮“了义和不了义法轮”。


  “了义经”即佛讲的意思与经文意思相同,是共同的法门,修行可以直接依照。


  “不了义经”是不共同的法门,是否依照要了解佛祖讲经时所指的对象。


  佛陀讲经都是随缘度化,根据听讲众生的情况和根基而讲的,所以很多经文都是了义和不了义经掺杂在一起的。如有些经文是讲给十地菩萨的,我们一般人就不能学,还有些是讲给夜叉的,如吃肉的问题,有一部经讲可以吃三净肉,即不是被我所杀,不是为我所杀,杀的时候我不在现场。另一部经里讲连三净肉也不能吃。第一个经文讲经的对象是普通比丘,比丘们化缘的时候,可以随缘接受供养。而另一部经连三净肉也不能吃的讲经对象是夜叉,佛祖时代有一种叫森魔的夜叉,非常喜欢吃肉,习气很重,为了断掉这个习气就不能吃肉,因为吃了就会堕恶道。


  我们不知道佛陀讲经时的背景,断章取义就会有误解。所以佛法讲究清净传承,不能自学,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要与有传承的上师学,要先学论,即后世大成就者们对佛经的注释,再学经。在所有论中以格鲁教派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最为殊胜,它全部都是了义经,也被称为佛教的圣经,是目前显宗密宗都尊修的课程。

 

四、释迦牟尼佛之“密法传承”

 

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主要讲解了显宗的法门。除了三转法轮,藏语讲的沃见堪培拉,即现在阿富汗的地方,释迦牟尼佛讲了密法。


  当时阿富汗有一个国王叫恩扎菩提王,他请佛陀到皇宫里传法。佛陀让国王出家,国王说他做不到,他要快乐修行的方法,所以释迦佛给他和他的大臣及王公贵族们灌了“密集金刚”的灌顶,传了“密集金刚”的法,从这里开始佛陀就讲了密宗的法门。后来恩扎菩提王修得非常好,即身成了佛,他给所有的阿富汗的人灌了密集金刚的灌顶,所有的人都成就了,这样空城空了三次。阿富汗当时是印度的空行圣地。


  佛祖讲密法的地方主要有二个,一个是阿富汗;第二个是印度的哲蚌塔,哲蚌塔这个地方讲了“十轮金刚”。后来释迦佛有一次又去了天道三十三天夏安居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又讲了密宗的法门“大白伞盖”,这样密乘的法门又度化了无数众生,特别是很多众生即身成了佛。


  释迦牟尼佛讲的三转法轮,从最开始讲的初转“四谛法轮”,二转“无相法轮”,三转“了义和不了义法轮”,然后再讲了“密法”,就包括了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里同时包括了小乘的法门,大乘显宗的法门和大乘密宗的法门。

 

五、经典结集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5年,并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这是因为当时的阿罗汉和菩萨们福报善根深厚,他们听佛说法可以像录音机一样一字不漏的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下来。


  佛陀圆寂前曾经预言,未来阿罗汉菩萨越来越少,佛法传承会出现困难,那么就用文字记录下来吧,把口述的佛经整理成文字的工作就叫经典结集。


  历史上记录的经典结集共有三次,第一次在佛陀圆寂一年不到的时候,在王舍城由阿难尊者把《经藏》及伍巴离尊者把《律藏》一字不漏的读了下来;第二次释迦佛圆寂一百一十年之后,在毗舍离城由耶舍尊者带领七百阿罗汉,否定了“瓦基族”的知见,拯救了佛法;第三次在华舍城,佛陀圆寂两百多年后,以目犍连尊者为主的阿罗汉,菩萨及班智达们在华氏城结集,分辨了邪教和正法,同时将以前没有纳入经典的经文整理成了文字。如上都主要是小乘经典的结集。


  大乘的《三藏经文》主要是以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为主的八大菩萨在文字上面整理出来的,《大般若经》则是由阿难尊者把它整理成了文字。密宗四部的“续”和“经”是以金刚手菩萨为主的很多密法里的勇士们整理成文字的。


  大乘经典结集除了灵鹫山,很多都是在净土上完成的,有的在弥勒院,三十三天或者龙宫。在文字记录的时候,大部分的大乘经文,无论显宗还是密宗,都是用梵文记录下来的。


  小乘的经文则百分之八十是巴列文记录,余下的是梵文记录下来的,因为当时佛教主要就是这二大语系。

 

六、佛教的派系发展和现代三大派

 

佛陀涅槃之后,由于大师们对佛经理解深度的不一样,慢慢形成了四大派系:有部派,经部派,唯识派和中观派。


  有部派和经部派属于小乘;唯识派和中观派属于大乘。唯识派的创始人是“无著菩萨”,中观派的创始人是“龙树菩萨”。释迦佛圆寂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菩萨问:佛陀您圆寂了,我们将来跟谁学习?佛陀讲:你们要跟“龙树”和“无著”二位学习,按二位菩萨解释经文的理论来学习。释迦佛在很多经文里对二位菩萨都有过授记。


  佛陀一生三转法轮,而龙树菩萨一生最大的贡献是解释了二转法轮,另外的第三转法轮是由无著菩萨解释的。密法中有些是中观派的,有些是属于唯识派的。


  四大派系在现在又分化成佛教的三大语系,三个大派: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就是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主要讲的是小乘的法门,学习的内容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


  汉传佛教主要是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它属于大乘显宗的法门,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菩提心”“六度波罗蜜多”和“四摄”,但没有密法。


  藏传佛教所在的地方就是藏区,内蒙古和外蒙古,它是显密结合的法门,除了显宗的法门,还有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包括了佛陀讲授的八万四千所有的法门。

 

七、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显密结合的法脉,属于大乘佛教。汉传佛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它只有显宗的法门,没有密宗的法门。


  藏传佛教的戒律有三乘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南传小乘佛教只有别解脱戒,即出家的戒律和在家人的五戒;汉传佛教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只有藏传佛教是三乘戒律都圆满的。


  学习经文时,藏传佛教有学习次第:先学论,再学经,后学续。


  经是佛陀讲的显宗的法门,续是佛陀讲的密宗的法门,论是大成就者们对经的解释。一部论学好了,就学好了很多部经。


  汉传佛教则是直接学习显宗的经文比较多。藏传佛教来自于释迦牟尼佛,佛陀的法脉包括了三个部分:深见派,广行派和广深派。如佛陀深见派法脉全部传给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又传到了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又传给了圣天菩萨,圣天菩萨传给了佛护论师菩萨,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


  修行想要有成就,选对修行的法脉尤为重要:一是传承。从释迦佛开始到现在要一路脉络清晰传承,没有中断过。二是法脉加持力延续不断。修这个法,要不断有大成就者出现。三是法本身没有误解。否则怎么修也不会有成就。四是修行次第不能乱。否则最多积些福报消业障,不会有成就。


  藏传佛教的派别传承主要由十七位印度那烂陀寺院的班智达,来圆满地解释了大乘显宗和密宗的法门。

 

八、藏传佛教与密宗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只是汉传佛教只有显宗的法门,没有密宗的法门,而藏传佛教是显密结合的。


  显宗主要学习“菩提心”“六度波罗蜜多”和菩萨道的“五道十谛”。


  而密宗法门则又包括了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


  最简单的讲,密宗是把人身里面的宇宙和外面的宇宙结合起来修行的一个方法。比如外面的宇宙有“地,水,火,风”,我们身体里的宇宙也有,我们的肉体就是地;身上流动的血就是水;热量就是火;我们的呼吸就是风.外面有太阳和月亮,我们有二个眼睛;外面地球有花花草草,我们里面有很多的毛发......,外面宇宙有什么东西,我们身体里都有。


  密法有“四部”,我们以前汉传佛教也有“密宗”,汉传佛教传到唐朝的时候,分成了八个宗派。不空法师成立了汉传的“密宗”,它主要是修行的内容是“密宗四部”里面的第一部“事部”的法门,如“秽迹金刚”“大黑天”等。


  藏传佛教是先修显宗的法门,再修密宗的法门。

 

九、藏传佛教的四大特点

 

  藏传佛教有四大特点:


  一是教法圆满。法分为三个部分:小乘的法,大乘显宗的法和大乘密宗的法。小乘的法最圆满的是南传佛教,但它没有大乘的法门;大乘显宗法门最圆满的是汉传佛教,但它没有密乘法门;小乘法门及大乘的显宗和密宗都比较圆满的就是藏传佛教。外修小乘,内修大乘及密修密宗二次第。


  二是传承圆满。佛教经历了很多次磨难,特别是汉传佛教,唐武三次灭法及其它几次灭法,很多派的传承已经断掉了;藏传佛教也经历了一次朗达玛灭法,但传承上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传承包括了戒律、口传、讲经说法和灌顶。如戒律:小乘只有别解脱戒,汉传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只有藏传佛教在二个戒律基础上,再加上密乘戒,三大戒律传承都很圆满。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代的传下来,传的过程中传法上师没有加入任何个人的观点,只有清净传承,法上才不会有错误,才会有大的加持力。


  三是保存原汁原味。佛教传到藏区时,藏地还没有自己特别的文化,然后佛法变成了藏文化。藏区的30个字母中有24个直接取自于梵文,只有6个字母是自己创造的,所以佛法在藏区得到了很完整的保存。


  四是学习的次第很圆满。佛教经典分为经,续,论三个部分,经是佛讲的显宗的法门,续是佛讲的密宗的法门,论是后来大成就者对经和续的解释,初学者直接学经,不容易明白,而一部论学好了就学好了很多部经。


  藏传佛教先学论,后学经,再学续,次第非常清楚,否则没有次第乱修,最多积些福报消些业障,不会有成就

 

十、文成公主进藏

 

  藏传佛教进入藏区到今天为止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642年,松赞干布王的时期,那时藏区人非常野蛮,内部外部经常打仗,松赞干布王觉得藏族人一定要找到一种文化信仰来治理人心。他考察了四五十种不同教派,最后把佛教作为藏族人民的信仰。


  藏区以前没有文字,为了传播佛法创立了藏文,藏文有24个字母直接从梵文拿过来,另外创立了6个字母,就创立了藏文字。


  文成公主被称为绿度母的化身,她进西藏时带了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的等身佛像,现供奉在大昭寺,也带了很多大法师们的著作,法本及香囊等。


  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有108本,丹珠尔有210本,其中有21本是从汉文翻译成藏文的

 

十一、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宁玛派的创始人。在松赞干布王一百多年后,藏族的赤松地赞王把印度的莲花生大师和世亲菩萨请到了藏区。


  在大师到来之前,藏区密法很少,主要以显宗法门为主。莲花生大师到藏区后带来了密法,特别在藏区传了《大圆满》,这是宁玛派正见上面的法门,修这个法门一生成佛的弟子出现了二十五个。


  从莲花生大师开始,从印度来藏区传密法的师父也越来越多,有记录记载的有五千多位。印度离藏区很近,特别是1193年印度灭法的时候,那烂陀寺被烧毁,那些班智达们和大成就者们都背着经书逃难到了藏区。


  藏传佛教法脉为什么会这么圆满,也是因为从印度来了这么多的大师们。


  藏区的译经师前前后后有七百多人,从历史各派来讲,从来也没有这么多的师父,这也是藏传佛教法脉传承圆满的另一个原因。

 

十二、第一个到藏区传戒的师父

 

莲花生大师进藏时,静命论师也来到了西藏,他是第一个到藏区传戒的师父。


  静命论师是 藏传的《大般若经》和戒律传承的第一任上师,成就很高,活了900岁,非常殊胜。藏王赤松德赞王希望藏族人也能出家,受《别解脱戒》。为了测试藏族人是否可以出家,静命论师先为七个人受了戒,在三年的观察期间内,他们很清净很轻松的守持了戒律,并有了一定的成就。从此之后,静命论师就传了《别解脱戒》,有很多藏人出家受戒。


  藏地的第一个寺院拉萨的桑耶寺也是由静命论师和莲花生大师一起建立的,建寺的时候来了很多人,大家一起背来石头,土和建造材料等,可是晚上鬼神和魔鬼就把它们搬回到原来的地方,来来回回,最后也没有办法。


  后来“莲花生大师”在林芝南迦巴瓦雪山的莲石洞里降伏了那个魔王,桑耶寺就建起来了,藏传佛教的第一个寺庙就是桑耶寺。

 

十三、朗达玛灭法

 

佛教传入吐蕃,一开始就受到传统的本教势力的抵制,佛、本之间的斗争,历200余年而不息。


  赤祖德赞大兴佛教,并在王朝中重用僧人,甚至把国家大权都交给僧人,引起了贵族们的极大愤慨。于是,他们积极策划灭佛活动。朗达玛(公元838-842年在位)于公元838年继赞普之位,他在藏区灭了佛法。


  当时规定在家人允许念经,但出家人必须全部还俗。他们破坏寺庙;损毁佛像;烧毁经典;镇压僧众;僧人根本无法在土蕃生存下去。


  为了不至于佛法灭尽,公元842年,一个名叫四吉多吉的僧人在布达拉宫门前的一场表演中将朗达玛暗杀致死。朗达玛死后,佛教并未得到复兴,反因王被喇嘛刺杀,其亲信更迁怒于佛教僧人和信徒,或捕杀或自逃之,西藏境内僧人无一幸存,佛教文化固被灭除殆尽,一般文化亦同遭厄运。


  朗达玛灭法后,那个期间藏区没有出家人,一直到六十多年后才开始有出家人。藏区的三位大成就者在这个期间从拉萨逃到了安多地区修行了三十多年。安多有个叫热塞的人想出家,但传出家戒必须要五个人才能传,所以后来就请了二个汉地的比丘,这样藏汉五个比丘一起给热塞这个师父传了戒律。之后藏区又有12个小孩子出家了,慢慢的藏区的出家人才又多了起来。因此藏传佛教戒律的传承就是藏汉结合的一个传承。

 

十四、宁玛派

 

藏区慢慢有了出家人后,就先修“宁玛派”的法门。朗达玛灭佛期间很多法本都烧掉了,有些在家信众就把他以前背诵的全写了下来,写的时候有的漏了,有的又添加了一些他自己的文字,所以就有很多假的和不全的东西。那时的藏族出家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就觉得一定要重新去印度请法。于是藏区的很多出家人一帮一帮的都到了印度,但在印度却找不到《大圆满》的那些师父了。于是,他们遇到什么法门就请学什么法门,回到藏区后,每个人传的法都不一样,基本东西相同,但到了密宗的密法,尤其是“无上瑜伽部”的时候,就很多很多的不准。于是,大家就商量,一定要请一个印度最顶级的大成就者来拯救藏传佛教,而当时最有名的顶级成就者就是“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传承最圆满。他有“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各大菩萨的传承,显宗密宗甚至小乘的传承也圆满。


  二是闻,思,修的学问非常的高。


  三是成就很高。


  藏区派了一拨一拨的人去印度,终于请来了“阿底峡尊者”。


  尊者来到藏区后,清理掉了假的法门,拯救了藏传佛教。

 

十五、噶当派

 

阿底峡尊者成立了藏区的“噶当派”,尊者把整个八万四千法门的纲要写成了《道炬论》。


  噶当派主要修行的法门就是《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密法的传承。《三士道》最主要讲的就是修行次第和发心,人生无常观,出离心和菩提心。阿底峡尊者的弟子里面成就的非常多,当时噶当派出家的弟子有六十多万,一个寺院里就有十七万人,是僧众最多的一个派,非常殊胜。


  噶当派成立后,正法兴盛了,不如法的东西全部自然消除了。《三士道》度化了无数众生,又影响了藏区的各个派。在“宁玛派”之后成立的就是“噶当派”,接下来成立了“噶举派”和“萨迦派”。


  阿底峡尊者有几个本尊:释迦牟尼佛,度母,不动如来佛,观音菩萨,在尊者的影响下,藏族人每个人都修观音菩萨和度母,并把度母当做自己的母亲。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广大而强烈,所以他传法的影响力一代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十六、噶举派

 

噶举派的创始人是玛尔巴上师,上师去了印度三次,遇到了“那诺巴”和“帝诺巴”等等的很多的上师,请了很多很多的法门,特别是在“密支巴上师”面前请到了《大手印》。


  玛尔巴上师最开始传法的地区叫贡腾,这时“米拉日巴尊者”去玛尔巴上师处去求一生成佛的法,米拉日巴尊者的业障很重。为了让他消除业障,玛尔巴上师让他建宫殿,每次快要建完的时候就拆掉,再建再拆,反反复复,就这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玛尔巴上师把米拉日巴尊者的业障通过劳动全部消除了。之后就传了《密集金刚》,《那诺里》及《胜日金刚》的法,然后米拉日巴尊者闭关修行,一生成就,成了佛。


  米拉日巴尊者有二大弟子:刚波巴喀和日琼巴。刚波巴喀是弟子最多的一位大成就者,他的弟子一半是藏族人,一半是乞丐,因为他的教法是大家不要追求物质生活,一心向佛,然后大家都住在山坡上的一个小小的山洞里面修行。


  噶举派的成就者也非常的多。玛尔巴上师,米拉日巴尊者和刚波巴喀三位就是噶举派的创始人,噶举派的正见最主要的法门就是《大手印》,最主要的本尊就是“密集金刚”和“胜乐金刚”。

 

十七、萨迦派

 

在噶举派之后成立的教派就是“萨迦派”。


萨迦派创立于公元11世纪,其创始人有萨迦五祖。第一祖叫贡噶宁布,第二祖叫索南孜摩,第三祖是扎巴坚赞,第四祖是贡噶坚赞,第五祖是萨迦八思巴。


  “萨迦五祖”也传下来很多殊胜的法门,最特别的法门就叫《道果》。以前萨迦派跟噶举派有《五部大论》的修行,还有《十算精法》。萨迦派的法门慢慢传到元朝的时候,萨迦贡噶坚赞和萨迦八思巴这二位祖师做了元朝忽必烈皇帝的国师,分别为元帝国的巩固作出巨大贡献。1270年因创制蒙古新字有功,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升号大宝法王。


  萨伽派不仅在元政府的支持下以宣政院的名义统治了全藏,开西藏政教合一之先河,而且从这时开始,藏传佛教就传到了汉地。萨迦派的主寺是萨迦寺,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贝叶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教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各种典籍,对保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十八、觉囊派和续学派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创建于公元13世纪,创始人衮邦吐吉尊追是萨迦派五祖八思巴的弟子。后来他独成一派,因为他的传教中心在觉囊,所以被称为觉囊派。


  觉囊派传下来的法门也非常多,最主要的法门就是《他空见》,现在的《时轮金刚》就是觉囊派的一个传承。觉囊派灌顶的传承非常非常的多。


  接下来成立的就是续学派,续学派主要修的法门是《施身法》,施身法是达摩祖师在汉地假相的圆寂后,他到了藏区,在藏区传的是密法,就是续学派。

 

十九、格鲁派

 

藏传佛教最后一个成立的教派就是格鲁派,在宗喀巴大师没有成立格鲁教派之前,藏区有大的教派四个,小的教派十八个。格鲁教派成立了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派。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各派的传承和法门全部大融合了,再也没有比这个法门还殊胜的法了。莲花生大师成立了以《大圆满》为正见的宁玛派后,阿底峡尊者又成立了噶当派,因为非常殊胜的《三士道》《观音法门》《十六明点法门》等等宁玛派没有。噶当派之后又出现了噶举派,因为阿底峡尊者没有玛尔巴上师的《大手印》和《密集金刚》的法门。就这样不断的大大小小的派就出来了。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一生拜了四十一位上师,这些上师是当时各派最顶级的大成就者,所以宗喀巴大师得到了所有派的传承,并把各派最清静的,最圆满的法门融合在一起,成立了格鲁派。


  比如格鲁派修的《马头明王》《八大金刚》《旦坚护法神》是宁玛派莲花生大师的传承,《密集金刚》《若律法》《大手印》是噶举派的传承,《三士道》《道次第》《观音菩萨灌顶》等都是噶当派的传承,《胜乐金刚》《十三金法》等等传承来自萨迦派,三百多个随许灌顶是觉囊派的传承,《施身法》是续学派的传承,所以格鲁派是各大教派传承和法门大融合。

 

二十、宗喀巴大师的殊胜

 

了解一个教派,他的创始人很重要,格鲁教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十六个无与伦比的功德。第一化界无与伦比。宗喀巴大师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是文殊菩萨真身的化身。第二诞生无与伦比。大师出生在青海西宁,一诞生,脐带剪下来的第一滴血滴在地上,就长出了一颗菩提树,这种瑞相,除了佛祖和宗喀巴大师,任何大师都没有。第三是授记无与伦比。佛陀在世时授记的菩萨和大成就者很多,但内容不同,特别授记宗喀巴大师的就是行诸佛行。另外宗喀巴大师在“闻,思,修,辩,讲经,著作”这些方面都无与伦比。第五世嘉瓦仁波切曾经这样评价宗喀巴大师,藏区所有大成就者全部加起来才比得上宗喀巴大师,任何单人从讲经说法,辩经,培养弟子三方面的圆满程度上都不如宗喀巴大师。比如米拉日巴尊者,它的成就上不逊色宗喀巴大师,但讲经上不如“宗喀巴”大师,传承上,米拉日巴尊者只有“噶举派”的传承,但宗喀巴大师拜了所有各个派的大成就者为上师,所以他不仅有“噶举派”的传承,还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等各个派的传承,非常圆满。最后一个功德就是创造教派无与伦比,宗喀巴大师没有创立格鲁教派之前,藏区有四个大教,十八个小教派,大师成立了格鲁派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新的教派,原来的小派也逐渐融入到了格鲁教派中,这是因为再也没有比这个法门还殊胜圆满的法了。

 

二十一、格鲁教派在汉地的发展

 

明朝永乐皇帝请“宗喀巴大师”请了三次,大师派了他的使者大慈上师代表自己去了汉地传法。到了南京后,大慈上师超度了永乐皇帝的母亲,并给永乐皇帝灌了大威德的灌顶。大慈上师去南京的时候带了三百多个出家人,永乐皇帝封了九个大灌顶和十八个灌顶的上师。


  大臣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们,所以见到上师就叫喇嘛。从此以后藏传出家人在汉地就成了“喇嘛”。喇嘛是上师,这对藏传佛教来讲是个很好的缘起。藏传佛教僧团中普通的出家人叫“阿哇”或“阿克”,小喇嘛叫安帝,喇嘛是非常尊敬的上师的意思。


  从那时起,明朝历代皇帝都会秘密拜一位藏传格鲁教派的师父。到了清朝之后,皇帝公开拜藏传佛教的上师,如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拜了第二世“章嘉活佛”为上师;乾隆皇帝拜了第三世“章嘉活佛”和第二世“土观活佛”为上师。承德有几座藏传佛教的寺庙,五台山历史上有三十二座藏传佛教的寺院,北京有六座藏传佛教寺院,比如雍和宫、白塔寺等。这些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都是“格鲁派”的寺院,没有其它藏传教派的。

 

二十二、格鲁教派的学修

 

格鲁教派的正见就是中观正见,通过辩经来学习。


  “闻,思,修,辩,讲,著”都是并重,“闻,思,修”,闻得多,思维得越多,修的东西也越多,不知道“法”就没有东西可以修。


  “辩,讲,著”,每天听师父讲课,然后自己天天到辩经院去辩经,学习通过辩经才能深入。


  “讲”是讲经说法。


  “著”在格鲁教派,要有三个条件才能写著作:一是要有传承。比如写《四加行》,首先要有四加行的传承。二是写哪个法门,这个法门要彻底的理解。三是写法门的时候,佛菩萨要鼓励你,你才能写。


  比如宗喀巴大师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文殊菩萨”亲自显出三次,鼓励大师写。如果佛菩萨不准写,就不能写。著作分为一般著作和仪轨。一般著作即论,比如说经的解释,不需要很高的成就也可以写,但“仪轨”没修到等级菩萨不能写,因为等级菩萨的愿力,会让我们在念仪轨时,里面的供品在佛菩萨面前显现出来。


  格鲁教派的学习方面很圆满,先学习显宗的法门,一个普通的喇嘛需要十五年的时间来学习显宗的法门,根器好一点的也需要学习七八年。通过辩经考试后,再学习密宗的法门七八年。前后共学习二十几年,方方面面就学习的很完整了。在家人的学习则不同,只学习法中最精华的东西。

 

二十三、藏传译经和汉传译经的区别

 

藏传历史上出现了723个译师,这723个译师译出来的都是一样的,没有不同的版本。但汉地不一样,比如《心经》,以前有十一个版本,现在存在的有七个版本,有玄奘法师译的,达摩祖师翻译的,还有月称法师翻译的等等都不一样。


  藏传《心经》也翻译过,但它译的时候,比如“玄奘法师”是藏区的第一个译师,他翻译之后,如果达摩祖师看了有缺陷,达摩祖师只能补充,不能用另外的版本,所以翻译的都是同一部。以前在藏区,比如桑耶寺和萨迦寺等都有译经院,里面有很多译经师和班智达。藏区翻译一定要两个人,一个印度的班智达和一个藏区的译师。印度的班智达精通藏文,藏区的译师精通梵文,二个人合作才能翻译,他们翻译后交给译经院,译经院如果有一百个班智达,大家要全部看,发现有什么缺陷,就找译师一起改,最后大家再轮流看几遍,通过了才能发出去。

  

  1193年印度灭法,那烂陀寺被烧的时候,很多印度的大成就者,大师父们都逃难到了藏区,他们带来了很多梵文的经,藏区的译经院就不断地翻译,每一本都要翻译,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经文没有翻译过来。

 

二十四、藏传各派共同的法门

 

藏传各教派都有自己不同的法门,但也有共同的法门,那就是《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先修下士道,再修中士道,然后才是上士道,各个教派都一样,这是修行的一个次第。佛法不按次第乱修,是无法得到成就的,最多消些业障积些福报。


  《三士道》浓缩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适合所有根基的人学习。


  《下士道》的内容主要有六个:1)暇满人身难得观。2)人生无常观。3)三恶道苦。4)真正皈依的因。5)尊重因果。6)如何修暇满人身的果报。


  《中士道》是修超越世间,脱离轮回,解脱生死的法门,解脱的目标有二种,声闻阿罗汉和缘觉阿罗汉。主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修三个法门,即修四谛法门(苦集灭道),或十二缘起或戒定慧。


  《上士道》是大乘根基的人修行的,这些人不仅想自己解脱,还想累生累世的父母解脱,度化众生,想成佛。那就要行菩萨道,修《上士道》。《上士道》修行的内容为发菩提心,六度般若波罗密多(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和四摄法门(布施,美言,利行和同事)。

 

二十五、暇满人身难得观

 

暇即有时间,它包括八暇十圆满,共十八个条件。


八暇即:


1)遇佛出世。佛出世非常稀有,要在明劫才有可能,一个劫超过一百二十九亿年,佛经记载,在过去有五个明劫,却有一千四百个暗劫,在暗劫里连一尊佛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法缘。


2)生在有佛法的地区且信奉佛教。


3)不是聋哑残疾人。


4)不执邪见。如果不相信轮回,因果,今生与佛无缘。


5)不是地狱道众生。


6)不是饿鬼道众生。


7)不是畜生道众生。


8)不是长寿天众生。因为只有受生的感受,入定后昏迷,醒后直接堕恶道,也与法无缘。


十圆满的人身:


1)生为人。


2)生于中土。


3)六根俱全。


4)  未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坏和合僧团,出佛身血)犯五无间罪,业障非常重,很难入佛门。


5)净信三宝。


6)值佛出世。佛陀虽然涅槃了,但具德的上师还在传法。


7)遇佛说法。四世班禅大师曾说,暇满人身中最稀有的就是显密双修的人,因为八万四千法门中,包含显密双修全圆教法的只有宗喀巴大师的教法。


8)佛法住世。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驻世时间为五千五百年,目前已过去了大半时间。


9)信奉佛教。


10)有缘修学。修法的缘分是很难得的,是奢侈品,要遇具德上师,有修法时间,自己还要清楚修行方法,还有一群法友可以互相鼓励修学。


  很庆幸的是,目前这些因缘我们都有。衷心祝愿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时空中难得一遇的法缘,破无明断烦恼,如法修持,圆满今生。

 

二十六、《下士道》之“人生无常观”

 

学习佛法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成就”人生无常观“,无常观成就了也就入下士道门。


  佛教中用“三个根本,九个理由,三个决定”来思考人生无常。


三个根本:1)人必定会死;2)且死无定期;3)死时除了佛法,任何办法都帮不上。


第一个根本,人必定会死,有三个理由:


1)无论我们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以任何生命的形式存在都会死亡,天人也会死,这是自然规律;2)寿命从出生那一刻起,每一秒钟都在减少;3)有生之年也没有多少时间修法。


所以第一个决定就是:必须修学佛法。


第二个根本,人不但会死且死无定期。它也有三个理由。


1)寿命不定;2)死因极多;3)身极脆弱。


佛经中常用呼吸之间来比喻生死。


所以第二个决定就是:立即修法。


第三个根本,死时除了佛法外,任何办法都帮不上。


它也有三个理由。


死的时候,1)钱财帮不上;2)亲友帮不上;3)身体帮不上。


无论有金山银山,还是多少名医亲朋,怎样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当无常来临之时,一切都将离去,能帮到自己的只有修过的法门。


所以第三个决定就是:只修正法。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相随”,正确理解人生无常,不仅对精进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很好的对治贪欲的烦恼,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财富,美色,名位都是无常时,才可能真正放下执着,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厚德载物,成就人生。

 

二十七、《下士道》之“三恶道苦”

 

人死后到底去了哪里?它由什么决定的?这是很多人都希望知道的答案。


  佛教中把我们的行为分为善和恶二种,善恶行为产生的果报称为业。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相随”,临终之时,“业”会决定我们在六道轮回中的去向。


  “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善业会让我们往生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恶业则会堕入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恶即“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二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执邪见。反之则为十善业。


  大的恶业会下地狱,如杀人,堕胎,长期杀小动物,偷贵重物品等;中等恶业会去饿鬼道,如偷盗,吝啬等;小的恶业则是去畜牲道,如杀过小动物,执邪见等;经常说假话,骂人,嫉妒他人,累积起来都是很大的恶业,这些业障都会把我们拉进三恶道。


   因为无明,在生活中我们曾经做过的恶业很多,如果不抓紧时间念经忏悔,精进修习正法,就必定会堕恶道。


   恶业产生的业障也会让我们今生诸事不顺,烦恼重重,一定也要尽快消除。

 

二十八、《下士道》之“三恶道之地狱道苦”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古训告诫世人因果不虚,行恶之人,即使今生没有遭遇大的果报,也会在往生瞬间堕入三恶道,遭受巨大痛苦的果报,其中地狱道承受果报最为严重。


  下地狱道的因很多,大的十恶业杀生,偷盗,执邪见……都会导致下地狱。


  地狱分为热地狱,寒冷地狱,边缘地狱和零散地狱,再细分总计分为十八层。


  地狱道生命属于化生,例如热地狱众生,即在烧得红红的铁板上化生出来,它们的皮肤象婴儿一样细嫩,非常敏感,身体很大很软,像莲花瓣一样,碰一点火都会非常痛,但想躲也无处可躲,即使死也会瞬间复活。


  地狱道众生寿命很长,按佛经记载,热地狱中最短的复活地狱众生寿命,按人间的时间算要一万六千二百亿年,其它地狱道的众生寿命更是二倍二倍的增长。


  在一个地狱中受尽折磨,再转投其它地狱,直至业障消尽,方可再次轮回,福报大些可能会转生穷人或者残疾人,福报小的话,就只能投生饿鬼或畜牲道,继续遭受痛苦。


  对堕恶道的恐惧心,也是皈依三宝的因之一。因为学佛的人过世后,通过上师,法友念经超度,可以很快度脱。观音、文殊、金刚手菩萨也常去地狱超度众生,如果生前学过佛的众生听到菩萨心咒而忆起菩萨,则可以马上从地狱解脱。

 

二十九、《下士道》之“三恶道之饿鬼道苦和畜牲道苦”

 

世间人习性不一,其中吝啬是堕入饿鬼道共同的因。养小动物不给吃喝,父母年老,子女不照管导致饿死父母,后世都会堕入饿鬼道。


  饿鬼道的众生是胎生,据佛经记载,一个饿鬼可以生几百个孩子,饿鬼道众生的头像鸡蛋一样小,腹部却象小山一样大,脖子象一根细细的草,嘴巴只有针眼一样大。


  饿鬼道众生的痛苦总的来说是找不到饮食,五百年找不到一滴水的饿鬼也很多,因业力原因,即使这样也不会死。第二是到处找东西累的痛苦;第三是太阳跟月亮会颠倒,冬天到了,月亮和太阳的光都是很冷很冷的感觉;夏天到了不止日光很晒、月光也很晒。第四是通常找到了东西还有其他的众生在那边守着,又很绝望。


  畜生道分为陆地畜生道(如马牛羊)和海洋畜生道(如鱼虾)。畜生道众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生命没有自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杀掉,或者被动物杀掉,生命没有自由。


  落入畜生道的主要原因是执邪见,不信因果或不敬法及法师,心怀恶意用畜生的名字骂法友,如象猴子一样灵活,象狗一样忠诚,后世就会变成猴子或狗,轮回几百次方可消除业障,骂父母,骂恩人也是堕入畜生道因。


  一旦落入三恶道,因为受到了极大痛苦的折磨,三恶道的众生嗔恨心都比较严重,很难再有出离之日。如博多瓦大师所言,从三恶道解脱到人道,和人道修行成佛相比,成佛容易很多。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三十、《下士道》之“真正皈依的因”

 

很多人对皈依有误解,认为皈依就是出家或放下家庭,或觉得戒律太多,自己不想受束缚,或又担心破戒,受到惩罚等。如上总总原因都是因不了解佛教,不明白皈依的意义而产生的误解。


  佛教目前主要分为南传,汉传和藏传三大派系。


  南传和藏传佛教主法地区基本为全民信仰,佛法融入生活,民众从小对因果轮回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堕“三恶道”苦有恐惧心,并在生活中不断验证和感受佛陀对因果言教的真实不虚。以佛法作为心灵依托和行为准则,生活和做事简单而快乐。


  汉传佛教因历史原因和国家变迁,出现了多次破坏和断代,现代人感受佛法,更多只能从寺庙法会的形式上参与或字面推理佛经的意义,很多内容早已远离佛陀本意,也无法感知佛法对生活的真实利益。


  佛教中下士道真正皈依的发心有二个:一是怕堕三恶道;二是对上师三宝的信心。


  皈依的真正意义和功德如下:


1)真正入佛门;


2)获得善戒的根基和功德;


3)消业障的功德;


4)产生无量的福报;


5)不堕恶道;


6)不遭鬼魔扰害;


7)心愿如意;


8)快速成就。


  “佛度有缘人”,皈依正法和值遇具德上师不知要积多少世的福报。

 

三十一、《下士道》之“佛家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就叫佛教的三宝。


  “佛”这个发音是梵文直译。佛就是真正大觉悟者的意思。大觉悟者有二个特征,即断了所知障和烦恼障。福报圆满,智慧圆满,慈悲圆满,得到了佛的四身,即报身,化身,自性身和法身。


  六道众生有很多痛苦,如果佛的智慧不圆满就无法看到;如果看清楚了没有慈悲,也不愿意救你;有了慈悲和智慧,但没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佛是智慧,慈悲,能力都圆满的大觉悟者,所以我们要对佛宝有信愿力,信念力和信仰力。


  法宝就是离苦得乐的方法。法是由“三点水”加一个“去”字组成的。三点水代表了三个海,第一个是痛苦的海,第二个是烦恼的海,第三个是恶业的海。六道众生都沉在这三个海中,渡过这三个海,到达彼岸的方法就是佛法,就是法宝。


  法分为教法和证法。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是教法,而证法要靠我们把教法在生活中做出来,如守戒律,发菩提心,行六度波罗密多的菩萨道等。


  僧也是梵文发音直译过来的。僧的真正意义是“和合”。汉传佛教翻译的时候称呼为“和尚”。我们皈依三宝中的僧宝不是普通的和尚,他不是凡夫,而是证悟了空性的僧人,如阿罗汉,出世间的护法神或者菩萨。


  认识了三宝功德之后的皈依,才是真正入了佛门。从皈依那一刻开始,就得到了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传承的加持,得历代祖师传承加持的殊胜法门就是皈依。

 

三十二、《下士道》之“皈依三宝后的功德利益”

 

世间人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健康美貌智慧长寿等,殊不知所有的一切都是福报的外在显现,不懂得修福积福,心愿很难如意。


    皈依是得到人天果报的最善巧的法门之一,因为三宝是最殊胜的福田对境,它有如下八个功德:


    1)真正入佛门。皈依后才算佛弟子,只是心里行动的恭敬供养不是佛弟子,凡夫靠自身力量很难断恶习,皈依后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可以更快的断恶,增长智慧,减少烦恼。


    2)获得善戒的根基和功德。皈依后才能受戒,才能产生持戒的功德。


    3)消业障的功德。皈依后会得到佛菩萨的持续加持,每天都在消业障。


    4)产生无量的福报。因为三宝的福德不可思议,皈依后我们获得的福报也不可思议。佛是最殊胜的福田,以佛为对境种下善根,必感涅槃的果。


    5)不堕恶道。真心皈依后会消除堕恶道的业障。


    6)不遭鬼魔扰害。一念四皈依,与我们有缘的上师佛菩萨一瞬间就会到来,护持救护我们。


    7)心愿如意。做事前诚心礼敬三宝,请求加持,则心愿很容易实现。


    8)快速成就。皈依后修学会很快,仅在积福消业障二个方面,皈依前后就有天地的差别。


    皈依是下士道修持的二大法门之一,因为对皈依的认识深度决定了我们发心方向和信愿力的大小,它是得到果位和加持力大小的基础,是积福报的最大方法。

 

三十三、《下士道》之“尊重因果”

 

因果不虚,佛经把世间人的行为归纳为“身、口、意”三个方面,并用善恶来区分。由善恶行为产生的果报称为业。业分为善业和恶业(业障),各包括了十个方面。


“十恶业”也称“十恶戒”,包括:


1)杀生。果报为身体不健康,短命;


2)偷盗。果报为一辈子受穷,破财;


3)邪淫。即夫妻之外的男女关系。果报消耗福报,变丑,居住环境肮脏;


4)妄语。即说大话说骗人的话。果报周围骗子多,被冤枉;


5)二舌。即挑拨离间。果报亲朋远离,年老没人理,孤独死去;


6)恶口。即骂人。果报慢性咽炎,夫妻不和;


7)绮语。即说是非,说他人坏话。果报语言没有价值,得不到尊重;


8)贪欲。贪并不是都不好,贪往生极乐世界,而常念阿弥陀佛;贪生意好而勤奋工作,这没有什么不好。这里贪指的是贪欲,包括贪财,贪色和贪名。果报心愿不如意;


9)嗔恚。即发脾气。果报消福报,引发内毒,导致人衰老丑陋;


10)执邪见。不相信因果和轮回是执邪见的最明显表现。果报性格偏执,来世下地狱。


  “ 十恶业”的反方面就是“十善业”,如不杀生,果报身体健康等。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相随”,业决定了我们往生时的去向。善业去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十业道的因果与我们信不信佛教无关,它属于原性罪,只要做就会有果报。

 

三十四、《下士道》之“尊重因果的果报”

 

“善恶有报,因果不虚”,因果属于原性罪,它与你是否信仰佛教无关,只要做就会有果报。同样尊重因果,也会得到世间圆满的果报。


   世间圆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 相貌庄严

   相貌庄严与漂亮意思不一样。修行修的好,无论你是否长相漂亮,别人看你都感觉很好,很舒服,很慈祥。有些人长相很好,但是人家看会不顺眼,不想交朋友。


   二、 智慧圆满

   学佛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启智慧,有智慧才能断烦恼,脱离痛苦,不被境所转。


   三、世间财富上会具足。

  世间财富圆满也需要财富的“因”和“缘”具足。


  财富的“因”就是布施,供养三宝,捐赠需要帮助的人,就是我们懂得要先“舍”才能“得”。


  财富的“缘”就是好的人脉和努力工作。因缘结合,果报就是财富具足。


  四、身体健康

真正学佛的人,真正懂得道理的人,身体一定会健康。因为无论遇到顺境或是违缘,都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心量打开了,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身体自然会健康。


  “下士道”至此就全部圆满,它真正修行的就是十善戒和皈依,同时生起几种心念:

  一、 暇满人身难得观。

  二、人生无常观。

  三、认识三恶道苦。

  四、尊重因果。

 

三十五、“藏传各派共同的法门—中士道”

 

世间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以为佛法就是一种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甚至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可以被再创造提升一门学科;又或者是碰到困难时的精神寄托;要么就是迷信等。这种种都是对佛法不了解的表现。


  佛法是佛陀站在跳出六道轮回的基础上,对真理现象的如实描述。如同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不变的客观规律。二千五百年前适用,再过几千年也不会改变。


  学习佛法最大的目的就是破无明,断烦恼,乃至解脱轮回。它是能够解决生死大事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殊胜呢?


  下士道追求的目标是不堕三恶道,得到世间圆满,往生天道。但是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下一世福报用尽,或恶业现前,还是有堕恶道的可能。只有脱离了六道轮回,才能真正摆脱堕恶道的恐惧,这就要修中士道。因为中士道的目标就是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讲的就是解脱的法门。


  要解脱首先要修出离心,了解了六道轮回的苦,产生了强烈想脱离六道的心,就是出离心。


  在此基础上可以修:

   1)戒定慧。

   2)四谛法门。

   3)十二缘起。


   这三种法门无论哪一种都可以解脱,所以中士道也称为解脱道。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此殊胜的解脱法门,尤其是格鲁教派宗喀巴大师的金刚乘,没有深厚的福报是不可能值遇的。  

 

三十六、《中士道》之“戒定慧”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流传古老的谚语,它出自于佛教,更是解脱轮回,得到阿罗汉果的三大修行法门之一。


  一)戒律。

最基本的就是十恶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等身口意的戒律。十恶戒是原性罪,与你是否信仰佛教无关,只要做就会有果报。佛教中常把心比作大地,大地一年四季要严格按节气运行,万物才能自然生长。心亦如此。只有守戒律,福德才能生起。


  受持戒律的功德非常大,除了十恶戒,对于已皈依的弟子还可以受持五戒,八关斋戒或菩萨戒等。持戒是日夜积福报的殊胜法门。


  二)禅定。

修禅定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1)明白修习的方法。

   2)要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

   3)自己要远离杂事。不看电脑手机等,不接收外界信息。

   4)生活条件要具足。要准备好一年的饮食和衣物等。


  如果能真正得到了禅定的成就,修空性智慧会很快,还会有一些神奇的能力。如听远处的声音,看远处的景象等。


  三)智慧。

智慧分为世俗谛的智慧和胜义谛的智慧。我们眼睛见到的一切万物和虚空都属于世俗谛。空性智慧属于胜义谛的智慧。


  修习佛学的目标就是要破无明,断烦恼和解脱轮回,这就需要我们在闻法修行的过程中,证悟空性。破了对“我”的执着,就真正的从六道轮回中得到了解脱,也就得到了阿罗汉果。

  

  多闻法,才能让我们明事理。如理修行,方可快速成就。但闻法却是需要很大福报的,要前世亲近过上师,要供养过佛菩萨,听上师讲过经,还要会背诵一些经文等。没有福报就闻不了法,经文就更听不到了。藏区99%的人都信佛教,但真正能闻到正法的人却很少。 

 

三十七、《中士道》解脱法门之—“四谛法门”

 

佛为度化众生,曾经三转法轮,根据不同根器的众生,讲了不同的法门。众生解脱的发心不同,得到的果位就不同,所修的法门也不同。其中声闻阿罗汉是靠修习四谛法门而成就的。


  阿罗汉分为二种,一种是佛法驻世期间,听佛讲经说法,而成就的,称为声闻阿罗汉。另一种是缘觉阿罗汉,出生于没有佛法的时代,主要修十二缘起而证悟。


  四谛即苦,集,灭,道。


  集:就是痛苦的因,也就是烦恼和业障。它包括了六大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支烦恼。


  苦:集的果报就是苦。苦有三种分法:三苦,五苦,或八苦。如三苦,即苦苦,变苦和行苦。苦苦就是痛苦中的痛苦。如疾病,寒冷,饥饿等。变苦就是乐变成了苦。如吃饭很快乐,但吃多了也是痛苦。行苦即五蕴之苦,因为有蕴体色,受,想,行,识,所以才会痛苦。如有眼睛这个器官,所以才会有和眼睛有关的痛苦。


  道:就是解脱的方法和道法。如大小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是解脱的方法。具体修行的内容三十七道品的法门就是道法。


  灭:就是解脱,涅槃。


  “灭”在佛教中并不是死去或消灭的意思,而是解脱,即解除了生死流转的束缚,从六道轮回中脱离。解脱在梵文中称为涅槃,在汉地称为圆寂。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时度此身?” 祝愿大家都能通过对六道轮回苦的思维而重新取舍人生,珍惜因缘,如法修持,积福消业,圆满今生。

 

三十八、《中士道》四谛法门之苦谛“五苦”

 

互联网的时代,人心浮躁,心被各种妄念牵引,很难安定。


  正确认识苦,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那些我们一生都在执着追求的东西对人生的真实意义。


  人道,阿修罗道,天道的苦可以分为三苦,五苦,八苦,阿修罗道的苦和天道的苦。


  五苦包括:


  变易无常苦。即亲仇,身份贵贱,苦乐无定,青春年华,荣华富贵不可信赖之苦。


  持续遭受轮回之苦。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在六道中流转,没有佛陀的智慧和佛力的加持,根本没有解脱的机会。佛法驻世只有五千五百年,之后就灭度了。等未来佛弥勒佛降生要45亿年之后,今生错过了学佛机会,再想学习佛法,就遥遥无期了。


  业力无法改变之苦。因为无明,我们做了很多十恶戒的事情,这些业障没有出果报前,是无法消掉的。消业障只能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念经,持咒等方法,在业报没有出来前消除掉。否则就必定要承受果报的痛苦。


  烦恼枷锁难解之苦。人有很多烦恼,贪,嗔,痴,慢,疑,嫉妒心等。自己明明知道是烦恼,也无法控制,想断也断不掉。佛法学习讲究念经,学习,修行三者并行。经文是佛的法身智慧,念经就是靠佛力的加持让我们有能力断恶的习性,否则自己是知道做不到。


  紧要关头无依无靠之苦。个人因果各人担,在往生瞬间,业决定了我们的去向。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相随”,善业往生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恶业堕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三十九、《中士道》四谛法门之苦谛“八苦”

 

人道的痛苦主要是“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五蕴炽盛之苦”。


  生的痛苦。人一出生就开始感受各种痛苦了,有生就有死,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老的痛苦。鹤发皱纹,器官老化,行动迟缓,还时常被嫌弃,有很大的痛苦。


  病的痛苦。疾病无论大小都带给我们很大的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里上的折磨。


  死的痛苦。没有学过佛的人,对未来的世界充满恐惧,无依无靠,又无法摆脱死亡,非常绝望。


  爱别离。父母妻儿,相亲相爱的人以为一生不会离开,可是无常来临,随时都有分离的痛苦。


  怨憎恚的苦。不想遇到的人和事,会常常遇到。自己业报自己担,即使不想遇到冤亲债主,害怕也躲不开。


  求不得的苦。我们贪欲太多了,求的东西得不到就会痛苦。


  五蕴炽盛之苦。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简单讲“色”是身体,“受”是苦乐的感受,“想”是思想,“识”是意识,其它的都是“行”。“我”就是五蕴因缘和合的聚合体,前面七个方面的痛苦,都需要我们这个五蕴的身体来感受,所以五蕴身是感受苦报的根本。同时这个五蕴身体本身也是无常,如色蕴,我们身体每天都在变化,变老,生病;想蕴的思想,每天头脑的妄想也是很多,又无法得到等等,这些都是痛苦。


  佛没有肉体,七地以下菩萨的身体是近似意识光体,八地菩萨和阿罗汉得到的是智慧光体,智慧光体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而我们的五蕴之身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它导致我们一直在六道中轮转。


  只有多认识五蕴之苦,才能真正产生出离心,精进修行,解脱轮回。

 

四十、《中士道》四谛法门之苦谛“阿修罗道的苦”

 

滚滚红尘,没有遇到佛法的明灯,所有的众生就在六道中轮回流转,永无解脱之日。


  “六道”中“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被称为“三善道”,但他们也有各自的痛苦。阿修罗道是比人道更高一级别的道。


  按佛经记载,阿修罗众生身高是人的二倍,漂亮百倍,有神通,很富贵,人间再大的富贵在阿修罗看来也是非常非常差的。如同我们看畜生道的众生。阿修罗道虽然富贵也漂亮,但他们的身体是一种被业障蒙蔽的身体,没有缘份接触到佛法,也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


  阿修罗道的痛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界众生经常掠夺阿修罗的美女;


  二是同时天上如意树的树根长在阿修罗道,但树冠长在天道,阿修罗享受不到,经常嫉火中烧;


  三是阿修罗还能用神通看到天道的富贵,很嫉妒,所以经常去与天人,龙王等打仗,但通常都会输掉。在打仗时,阿修罗的士兵们也会有深深的恐惧感,尤其是与比自己更强大的天神作战,打仗时死亡和至残的人非常多,非常痛苦。


  四是阿修罗界有一个“同观湖”,如电视的实况转播,男性阿修罗的妻子儿女在湖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丈夫,兄弟在战争中被杀戮的景象,更是悲痛欲绝。


  阿修罗的荣华富贵本不错,但因为贪婪和嫉妒心的驱使,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四十一、《中士道》“四谛法门”之“苦谛—天道的苦”

 

期待来生去天堂是很多人信仰宗教的原因,也是除佛教外,其它教派修行的终极目标。


  据佛经记载,天道众生分为三种: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天。


  一)欲界六天的苦。

欲界六天有六层,包括:

1)四天王天。一天是人间五十年。

2)三十三天。一天是人间一百年。

3)夜摩天。一天是人间二百年。

4)兜率天。一天是人间四百年。

5)化乐天。一天是人间八百年。

6)他化自在天。一天是人间一千六百年。


天界非常富有,各种宝物形成的山如同我们看山上的石头。天界有如意树,有什么需求,如意树都可以满足。一阵风吹过,衣服就换成新的,饮食是甘露,吃一点就满足了。天人的寿命都非常长,按天界时间算,要几百岁到几千岁。因为舒适自在,天人一生不会修行,只会享乐,福报用尽,就死掉了。


欲界天人死前的七天会有死兆,比如说衣服染垢,花蔓成旧,以前一天自然换三次,但死兆后就不能换了,只能变旧烂掉;身体腋下会流汗,发出很大的臭味;更痛苦的是,天人可以看到未来去哪里投生,因为一生享受,都没有积攒新的福报,所以死后绝大多数堕入恶道。看到自己未来要变成人间的猪狗或地狱道受苦,心里异常痛苦。


二)色界天的痛苦。

欲界天人分性别,色界天开始无性别区分。色界天享受比欲界天的更大一些,饮食连甘露也不用了,食物就是禅定,一出生就有禅定的功夫,寿命也比欲界天长很多,但也是一直享受,福报用尽的一刹那就会死掉,没有死兆,死后堕恶道。


三)无色界天的苦。

无色,即没有身体,只有受生的意识和感受,然后就进入了禅定,什么都不知道了,在定中要经历几百,几万个劫,出定后就死掉了,死后也是堕恶道。所以投生天人似乎极尽享乐,但其实在一刻不停的消耗福报,福报耗尽,就堕入恶道。


通过对苦如理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六道的一切都是无常,是靠不住的,这时会真正生起想从六道轮回中解脱的念头,这就是出离心。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修习解脱的法门,得到的就是小乘的阿罗汉果,也就完成了中士道学习的目标。


从六道轮回中解脱的法门是佛教独有的,我们今生能够值遇,尤其还是宗喀巴大师最殊胜的金刚乘,不知要累积多少世的福报。

 

四十二、《中士道》“解脱法门之十二缘起”

 

阿罗汉分为二种,一种是声闻阿罗汉,即佛法在世期间,听佛讲经说法,修习“四谛法门”而成就的人。另一种是缘觉阿罗汉,出生于没有佛法的时代,主要修“十二缘起”而证悟。


  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里面包括了一个人的前世,今世和来世。“无明,行”是前世,“识,名色,触,受,爱,取,有”是今世。“生,老死”是后世。明白了十二缘起,也就明白了众生是怎样轮回的。


1)无明:无明就是我执,包括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


2)行:因为无明,而做出行为的果报,也称为业。它是轮回的因。善业往生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恶业堕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3)识:即刚入胎时被善恶业染垢的意识气体,也叫神识。


4)名色:入胎第一个星期,五蕴逐步形成时的状态。


5)六入:胎中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就叫六入。


6)触:出胎后,六根与对应的六种外境的接触就叫触。


7)受:有了触之后,产生了感受,就叫受。


8)爱:对受有了苦乐的分别,乐于选择乐受,就是爱。


9)取:选择乐受后持续追求,就是取,人类从两三岁开始就有能力追求爱了。


10)有:追求爱的过程中造业,就是有。有和行都是业,行是前世的业,有是今世的业。


11)生:由于“有”即业障的作用,在死时又在六道中轮回,再次受生。


12)老死:生后又变老,直至死亡,就是老死。


“十二缘起”包括了三世的轮回,也是人来到世上受生直至老死的整个过程,如果我们按顺逆方向分别思惟它,就会明白轮回的根源就是无明,即所知障。

 

四十三、各派共同的法门—《上士道》

 

佛教分为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其中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中士道修行到解脱,就已达到了其终极修行的目标阿罗汉果。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终极的目标是成佛。但值遇大乘法门却是非常非常难的,要有足够的福报才有可能。


佛经中常用劫来形容时间,一个劫相当于129亿年。劫还分明劫和暗劫,暗劫没有佛出世,在过去的无始的时间中有1400多个暗劫,却只有5个明劫,即使在明劫中佛法驻世的时间也要看因缘,如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驻世只有5500年,目前已过去了大半的时间,如果今生无缘修学,何时再能值遇就遥遥无期了。


  上士道讲的就是大乘法门,主要修的就是菩提心,“十波罗蜜多”和“四摄”。要对治的就是“所知障”,所以要福慧双修。


  一)菩提心:为帮助六道众生从轮回中解脱而我要成佛的心。它包括二个发菩提心的方法:

   1)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2)自他交换发菩提心。


  二)十波罗蜜多。即菩萨成佛要修行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

   1) 布施波罗蜜多

   2) 持戒波罗蜜多

   3) 忍辱波罗蜜多

   4) 精进波罗蜜多

   5) 禅定波罗蜜多

   6) 般若波罗蜜多

   7) 方便波罗蜜多

   8) 愿波罗蜜多

   9) 力波罗蜜多

   10) 智波罗蜜多


三)四摄。即以引导有情众生入佛门为目的,先令其认同佛理,再共同学佛解脱的四种方法。包括:

1)布施摄  

2)美言摄  

3)利行摄  

4)同事摄

 

四十四、《上士道》之“菩提心及其功德利益”

 

为帮助六道众生从轮回中解脱,而我要成佛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了度化众生,发愿要成佛的心就叫愿菩提心。在发愿的基础上,再修六度万行来实现愿望,就叫行菩提心。


拥有了菩提心,就是菩萨了。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心有二十二个层次。前十八个层次是菩萨的菩提心,后面四个菩提心是佛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成佛的最殊胜因缘,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它有如下功德利益:


1) 入大乘佛教的门。没得到菩提心,即使证悟了空性,或有出离心,也不算入大乘道。


2)获佛子的名号。即菩萨,受六道众生尊敬。


3)超越小乘阿罗汉。发菩提心的菩萨在方便法门上和度化众生上都超越了阿罗汉。从七地菩萨开始,智慧也会超过阿罗汉。


4)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菩萨是佛的继承人,是佛子,诸佛如来疼爱菩萨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


5)日夜积福报。受了菩萨戒,得到菩提心后,福报日日夜夜都会增长。


6)消除罪障。从得到菩提心那一刻起,即使不念经,也会消业障。


7)依菩提心能成就所愿。菩萨周围的人,受菩提心能量的影响,会变得温和,不会打架,烦恼也会慢慢减少。


8)不受障难扰害。发了菩提心后,不仅得到诸佛如来,善神的护佑,鬼,魔也会来参拜,更不会被魔所害。


9)快速成就。得到了菩提心,消业障,积福报都会很快,会更快成佛。


得到了菩提心后,即使转世,菩提心的功德也不会退转,后世修行就会更容易,成就也更快。

 

四十五、《上士道》之“十波罗蜜多”

 

菩萨成佛要靠般若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文发音直译,翻译过来就是“到达彼岸”,又译为“度”,分为六度或十度。六波罗蜜多就叫六度。十波罗蜜多就叫十度。从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要依照不同的波罗蜜多成就不同的菩萨果位。


“十度波罗蜜多”包括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


一) 布施波罗蜜多:

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1) 财布施就是供养三宝,建佛像,供僧,布施财物给穷人,捐助,做慈善等。


2) 法布施:上师们讲经说法就是法布施。对于一般人助印法本,或观想自己给六道众生读《心经》等,也是法布施。


3) 无畏布施:拯救众生脱离恐怖就是无畏布施,如放生或在众生需要救助时挺身而出。


二)持戒波罗蜜多:

戒律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戒律本质是断恶的心,否则即使不做恶事,也不算持戒。持戒波罗蜜多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利益众生戒。


1)摄律仪戒:能调伏身,口,意,使其不造恶业,就是摄律仪戒。

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说妄语,不说离间语,不恶口,不绮语;意就是心,心不贪,嗔,痴。就是摄律仪戒。受持戒律后日日夜夜都会积福报。


2)摄善法戒:誓愿实践一切善法,就叫摄善法戒。如做义工,帮忙供养,放生等。


3)利益众生戒:对众生有利益的事全都会去做,就是利益众生戒。如有人累了,提供休息处。有人饿了,给饮食等。


三)忍辱波罗蜜多:

分为三种:伤害忍,受苦忍和修法忍。


1)伤害忍:被人伤害,打骂,冤枉都要忍。因为这是自己前世或今世造的业障现前了,忍了,业障也就消除了。


2)受苦忍:遇到任何困难,心不能烦,要稳定。比如遇到压力,如果心情平静,就不容易起烦恼。


3)修法忍: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忍受各种痛苦。比如听经身体会麻,痛或生病,这些都要忍。


四)精进波罗蜜多:

精进可以消除懒惰,同时也能阻止造恶。它也分为三种: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和利益众生精进。


1)披甲精进:做善事,善行,或学佛法时,就像战场上穿着铠甲的将士一样,破除一切违缘,勇往直前。


2)摄善精进:在六波罗蜜多上精进修持。


3)利众生精进:利益众生是一条戒律,在利益众生上精进。


明白了人生无常的道理,心中升起了人生无常观,就会自然而然的很精进。


五)禅定波罗蜜多:

让身心都安定下来就叫禅定波罗蜜多。得到禅定,会有很多神奇的能力和功德。禅定分为:身心轻安定,功德呈现禅定和利益众生定。


1)身心轻安定:是成就禅定后的一种功德。如果修成了身轻安的定,身体会很轻,很舒服。


2)功德呈现禅定:是在禅定的基础上,修神通等功德的定。得到了禅定后,可以一刹那就修成五神通。


3)利益众生定:用禅定的能力利益众生,加持别人,帮别人做事。


六)智慧波罗蜜多:

智慧的本质是对观察对象的鉴别能力和对善恶的分辨能力。它也可以分为三种:胜义谛智慧,世俗谛智慧和利益众生智慧。


1)胜义谛智慧:讲的是空性,就是缘起性空,是万法万物的实性和本性。


2)世俗谛智慧:讲的是五明,十明大法的智慧。比如工巧明,医方明等。要成佛,就要学习所有的知识,学的东西越多,越有利于度化众生。


3)利益众生的智慧:要授予众生在今生和来世积福报,行善断恶,消业障等等的方法。


七)方便波罗蜜多:

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的根基,给众生讲合适的法门。如对普通人来说,三士道就是最合适的法门。


八)愿波罗蜜多:

看到众生的苦,菩萨就发愿,如愿众生睡得好,有吃穿等,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随着修行的深入,阶位的增长,愿力越来越强,最后都能实现。


九)力波罗蜜多:

力就是法力,功用。力有二种,慧力和定力。功用就体现在度化众生的能力上。


十)智波罗蜜多:

大智慧是登地菩萨以上修的,包括受用法乐智和成熟有情智两种。


受用法乐智是对万物的特性和共性完全通达的智能。成熟有情智是能够观察一切众生的素质并能对症下药的智能。

 

四十六、《上士道》之“四摄”

 

《上士道》的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内容:菩提心,十度波罗蜜多和四摄。四摄为布施摄,美言摄,利行摄和同事摄。修习的目的是让有情众生先认同佛理,接受佛法,然后共同学佛解脱的四种方法。


  一、布施摄

  这里的布施与布施波罗蜜多意义完全不同。布施波罗蜜多是为自己积福报,累积成佛的资粮而做的布施,如财布施。而布施摄则是为引导他人入佛门而提供的便于修学的条件。如提供财物,住处或饮食等,以方便学习。


  二、美言摄

  并不是天天赞叹,夸奖对方,而是根据对方的根基,讲一些易于接受的世间道理,使其欢喜,愿意亲近善知识,学习佛学;另一方面用讲经说法的方式度化众生。


  三、利行摄

  以利他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化众生的目的。


  四、同事摄

  修大乘佛法的人,要深入到社会,与各个阶层的人交朋友,做同事,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引导大家修习佛法;同时自己也要身体力行,依教奉行,精进修行。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当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