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经

2021-02-09

辩经指的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


一、辩经的起源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


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这种注重灵性和感性思维的方法,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的印度佛教。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二、辩经的目的和意义


辩经是藏传佛教教学方法中相当独特的一环,在藏传佛教中若想成为佛学家,必须具备善讲、雄辩、著书三个条件,所以在寺院修习的过程中,辩论是必修之课。辩经有一定的原则和逻辑,不是愤怒之下的争执,它要求辩论双方语言流畅,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言之有据,符合逻辑,从而通过反复辩论佛教教义以达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义理的目的,增进思辩,精进学修,通达显乘,融会贯通等意义。


辩经的目的,一是通过问难,令自己彻底释疑;二是通过反破,令对方清除邪见。经由辩论过程,厘清义理上的犹疑,以佛法的正见,破除邪,对于学僧而言,辩经一可训练其辩才,二来能通过辩经的形式,提高个人对于佛法的领悟程度,来获得对佛法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辩经制度和它的来源


说起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首先不得不讲“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打开佛学辩经宝库的金钥匙”,它是开发人的智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论技巧的有力武器。那么什么是“因明学”呢?“因明” 的梵文含义是“新知”,藏文译作“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


藏传佛教因明学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的传承与实践从未间断过。自11世纪末俄大译师(公元1059-1096年)在桑普寺设置因明学科以来便成了寺院传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1096年俄大译师担任桑普寺堪布,创办五部经学院(五部经是因明学、般若、中观论、俱舍论和律学),这一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俄大译师和恰巴曲桑论师为代表,后期以萨班(公元1182-1251年)为代表。前期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对因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是俄大译师仿照印度中古时期的最大经学院那兰陀的体制创办了五部经学院,使因明和佛学的研习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桑普寺辩经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学和佛学方面的人才,其中专讲《正理彻悟论》的有255人,专讲《正理庄严论》和《大合理论》的有55人。第二件大事是桑普寺第四位主持恰巴曲桑论师(1109-1169年)开创了《集学》最初理论纲要。这是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去认识、辩别各种概念、内涵、外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分析、思辩能力的一种学科。它为后期的《集辩》奠定了基础,为因明辩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对恰巴曲桑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舍去了一些、增补了一些适合格鲁派学僧学习的新内容,逐步形成了格鲁派的辩经制度。


拉萨格鲁派三大寺建立之后,各寺院按照自己的特点将辩经考试系统化、规范化,由此形成了格鲁派严谨的辩经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而闻、思、修、讲、辩、著的学经方式,自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始,经过后弘期大德们的不懈努力,也就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传统教育的基本特色。可以说,藏传佛教学位制度是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所授学位的高低,要看寺院规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所设学院及所授课程而定。不过,为了规范和完善辩经考试制度,各教派规定了各个寺院必须普遍遵循的原则。


历史上曾对辩经内容、辩经仪式、辩经者所应具备的条件、须注意的事项等等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如:辩论内容须围绕立宗者的立论;辩论时需具足三方人士——即立宗者、对辩者和裁判者;论辩双方须具足三要素,即智慧具足、心机纯熟、通晓经论;要防止辩论的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还特别规定了辩经的七种美德:气宇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而行狡诈爱恶、成就自他两利、郑重从事等。不同教派的寺院也根据自己的特点,陆续制定了辩经考试的规章制度,要求学僧们自觉遵守,严格执行。


四、辩经的组织层级


辩经的组织层级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讲经院中进行的辩论,是学僧在学经初期阶段进行的最为常见的一种,这种辩论在同年级或上、下年级间进行,学僧们互相辩论,有一人提问一人答辩的形式,也有数人提问,一人答辩的形式。二是由寺院主持组织的辩论,这种辩论层次比较高,辩论时由寺院有名望的僧人或者各级学习优秀者提问,答辩者由各级选拔的能言善辩的僧人充任。其三是在法会或者喜庆日子举行的辩论,它是一种学术性的活动,辩论的主要目的是使学者对经典的意蕴不致误解,从而对经义有明确精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僧的学术水平和声望。


在藏传佛教寺院中辩经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考试的方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对辩经非常重视,学僧学习经论、考核成绩、晋升学位(藏语叫“格西”)的主要方法就是辩经(逐级辩论、逐级晋升学位)。


历史上,拉萨每年都要举行著名的传召大法会,法会上聚集藏区各大寺庙的高僧,通过辩经方式考取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相当于现代教育的博士),是每一个僧侣一生的最大追求。


五、辩经的内容


藏传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完备而独特的教义经典和学修制。


度。藏传佛教辩经所依据的显宗典籍主要是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律学等“五部大论”(学习“五部大论”前后大约要花11~20年的时间)。 


辩经就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五部大论的内容,举行辩论,通过宗(命题)、因(原因)、喻(譬喻)进行逻辑推理,辩证佛教的教义。


六、辩经的形式


辩经为西藏三大寺佛学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一、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二、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凡当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


七、问难与答辩


当问方击掌要求被问者回答时,答案要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其次主题必须连贯,除非对方主动询问“为什么”,被问者才能多加解释,否则一般来说,只能给予“是、不是、一定、不一定”的解答。这看似死板的辩论,却能训练学僧以不同角度观察事物。


例如:  

问:你觉得人有没有“灵魂”呢?

答:没有,因为我没见过。

问:你没见过,不一定别人没见过,难道你没见过就等于不存在吗?

答:是。

问:如果这样说的话,一个人所能见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见过华盛顿、纽约,难道它不存在吗?

答:不一样,它们存在,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问:那么你的意思说,看得见的外在的物质是存在的,而看不见的内在精神是不存在的,是吗?

答:是。

问:照你的观点,你有没有思想、感情、意识呢?

答:我不确定,但有。因为我是人,有它们人就活着,离开它们就不是人,只是一个肉体。

问:那好,你的观点是“我没有看见”就不存在,那你的思想感情意识等在哪里呢?你看得见、摸得着吗?你的理由不能成立吧!


1612833690238.jpg


八、辩经的手势


辩经时的动作都有含义,比如提问前要说一个“德”,然后右手扬起和左手相击发出清脆响声,接着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德”,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文殊心咒是“嗡,阿拉巴砸那德”,“德”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手掌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紧接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再快速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僧人额前,同时,辩经人员嘴唇快速翻动,串串佛学妙语迸出,时不我待,直逼坐着的僧人。


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


在这场实打实的唇枪舌战中,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如果考僧的反应稍慢,那么辩经人员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赢得僧众的喝彩;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哄笑。


如果认为答辩者的回答不够完整得体,或是有意验证答辩者的水平,其他辩经人员可以同时出列上场发问。每到这个时候,往往就是辩经场上最激烈的时候,好几位辩经人员“刁难”一位答辩者,这个时候最能考验出一位僧人的学识和智慧,能够从容不迫、机敏应对、以一对多的僧人,无疑是五部大论中的“学霸”,是全场为之鼓与呼的佼佼者。


九、辩经进行时


(1)击掌手势:站立的人结束问话,右手拍在左手掌上,配合左脚举高,然后大力地往下踏,此称为「击掌辩经」(后图5、7、9)。这有特別的含意,因为我們的双手拥有「方便」與「智慧」的脈,当我们拍双手時,手相互接触,开启了智慧。(2)手下压手势:击完掌后,左手向下压,象征压伏贪、嗔、痴(后图6)。(3)手拉起念珠手势:随后,右手将念珠拉到肩膀上,代表拔救、度脱一切众生(后图8)。


1612832464176.jpg

1.左手拿念珠

1612832464339.jpg

2.右手将念珠转一圈

1612832464349.jpg

3.左手放入念珠中

1612832464713.jpg

4.抬起右手,准备击掌

1612832464728.jpg

5.击掌手势:右手掌拍左手掌。首先念诵文殊咒〔嗡阿拉巴砸那(默念)......德(发出声音)〕,念「德」的同时击掌,祈求文殊菩萨:「我该怎么辩经?请文殊菩萨慈悲恩赐我智慧。

1612832464901.jpg

6.抬起右手(表示恶趣诸众引向净土),左手下压(表示关闭恶趣之门)

1612832465421.jpg

7.左脚在前,右手高举,如拿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断除一切烦恼无明之根

1612832465441.jpg

8.手拉起念珠的手势

1612832465739.jpg

9.左脚举高大力往下踏,开始辩经